日前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察、调研中指出,要积极发展“互联网+医疗”,医卫部门要发掘优质医疗资源的潜能,让好医生在中西部基层也能“触屏可及”。
“互联网+医疗”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概念,国家推进“互联网+医疗”,是希望从战略层面改造传统医疗服务模式,创造新的医疗服务模式,这样,集中于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,就可以惠及农村贫困地区的患者。
“互联网+医疗”的实现模式是什么?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。下面,我们仅从“健康教育”这个小切口谈谈“互联网+医疗”能做什么。
在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,人们的健康信息来源有:专业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人员、书籍、大众传媒(报纸、广播、电视),这三方面都有局限。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,而且没有数据库查询功能,患者要寻找一条自己需要的、有效的信息,如大海捞针。
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,人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取专业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信息,举例如下:
1.互联网公司开发的搜索引擎就是一个大数据库,可供人们随时查询,但这些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,有些词条夹带商业虚假宣传。找的学术资源,学术论文网站提供的付费下载服务,可帮助人们得到更真实可靠的信息。
2.学术信息,艰深难懂,不是人人都能读懂。现在,许多音频、视频应用程序,已开发出成熟的平台,许多医学专业治疗精神心理疾病院校的教授们以公开课的形式,为百姓讲健康知识,他们的讲解很通俗,公众可以根据需要“点播”节目。目前,这类资源数量还不够多,但一定会迅速丰富起来。
3.人们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,碰到的保健问题各不相同,因此,“一对一”的咨询服务也很必要,即一步一步教给患者怎么做。可要耗费很大的人力成本,目前国内外也有人在研究“电子诊断系统”,但还未见到十分成熟、普遍推广的产品。
总之,互联网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资源库,能否“沙里淘金”,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,这要靠各自不同的“发掘”能力。